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个案批复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14:39:56   浏览:806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个案批复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个案批复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12]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收个案批复工作规程(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各单位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请及时报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税收个案批复工作规程(试行)


第一条 为提高税务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落实政务公开要求,强化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规范税收个案批复工作,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税收个案批复,是指税务机关针对特定税务行政相对人的特定事项如何适用税收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所做的批复。
第三条 税务机关作出税收个案批复均适用本规程。
凡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对税务行政相对人的许可、审批事项,不属于本规程适用范围。
第四条 税收个案拟明确的事项需要普遍适用的,应当按照《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制定税收规范性文件。
第五条 税收个案批复必须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作出。下级税务机关不得执行以上级税务机关内设机构名义作出的税收个案批复。
第六条 办理税收个案批复,应当符合法律规定,注重内部分工制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统一的原则。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出税收个案批复:
(一)超越本机关法定权限的;
(二)与上位法相抵触的;
(三)对其他类似情形的税务行政相对人显失公平的。
第八条 税收个案批复事项一般应由税务行政相对人的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并逐级报送有权作出批复的税务机关。
上级机关交办、本机关领导批办、相关部门转办、纳税人直接提出申请,拟作出批复的,应当逐级发送至税务行政相对人的主管税务机关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后,逐级报送有权作出批复的税务机关。必要时,拟批复机关可以补充调查核实。
第九条 税收个案批复事项,应当由办公厅(室)统一负责登记、按照部门职责分发主办业务部门。
各业务部门直接收到的税收个案批复事项,应当首先转送办公厅(室)统一登记。未经办公厅(室)登记、分发的税收个案批复事项,不得办理。
第十条 主办业务部门收到办公厅(室)分发的税收个案批复事项后,应当登记并明确主办人员。按照本规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需要转送主管税务机关调查核实的,主办业务部门应当按规定转送主管税务机关处理。
第十一条 主办业务部门认为不应作出税收个案批复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报办公厅(室)备案。
第十二条 主办业务部门拟作出税收个案批复的,应将批复文本送交负有税收执法监督检查职能的部门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会签。会签时应一并提供起草说明及其他相关材料。起草说明应包括申请事项、调查核实情况、征求其他相关机关意见情况、批复的必要性及依据、对其他税务行政相对人的影响等内容。
第十三条 会签后,主办业务部门应将全部案卷材料送交政策法规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
第十四条 对会签、审查中存在不同意见且经过协商难以达成一致的,主办业务部门应将各方意见及相关材料报主管局领导裁定。
第十五条 经会签、审查无异议,或主管局领导裁定同意批复的,主办业务部门应当自收到会签、审查或领导裁定意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按照公文处理程序送办公厅(室)核稿。
第十六条 未经负有税收执法监督检查职能的部门会签和政策法规部门合法性审查的税收个案批复,办公厅(室)不予核稿,局领导不予签发。
第十七条 除涉及国家秘密外,税收个案批复应当自作出之日起30日内,由批复机关的办公厅(室)在本级政府公报、税务机关公报、本辖区范围内公开发行的报纸或本级政府网站、本税务机关网站上公布。
不具备前款规定公布条件的税务机关,应当自税收个案批复作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在办税服务场所或公共场所通过公告栏等形式,公布其作出的税收个案批复。
第十八条 税收个案批复应当抄送监察部门。
第十九条 省以下税务机关应当于税收个案批复作出之日起30日内报送上一级税务机关负有税收执法监督检查职能的部门备案。
负有税收执法监督检查职能的部门应将税收个案批复分送主管业务部门、政策法规部门以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审核。
第二十条 主办业务部门应当按档案管理规定将税收个案批复材料整理归档。
第二十一条 本规程前述条款没有规定时限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上下级税务机关送出材料均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
(二)各部门会签、审查均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三)主管税务机关调查核实不得超过30日。
征求其他相关机关意见的时间不计算在本规程规定的时限内。
情况复杂或者社会影响巨大的案件,可适当延长时限。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规程规定办理税收个案批复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规程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民的健康权及其保障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 苏志)


公共卫生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公众健康。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要以直接向社会提供卫生服务的方式履行保护公众健康的职责。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护公众健康首先应当依法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公共卫生秩序,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益不受侵害。公共卫生立法宗旨就是要用法律手段调整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公共卫生法律关系,建立并维护社会正常的公共卫生秩序,通过保护公民健康权益达到保护公众健康的目的。

一、健康与健康权
(一)健康
什么是“健康”?当今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导言所下的健康定义:“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首先,它强调健康是由三个“维度”组成,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躯体层面的健康是健康的最基本层次。人是具有高级神经活动(思维、心理活动)的生命体,这种高级神经活动的内化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的外化,则表现为与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并由此产生环境对个人身、心的影响。第二,该定义强调健康是一种状态,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可以用客观的指标对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另一方面在价值层面,健康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提倡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第三,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以通过个人和集体努力、社会的适当干预,使个人或者人群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伴随一个人生命全过程的最重要的资本。有健康才有生命,才有个人的一切!因此,尊重人首先应当尊重人的健康,剥夺健康就是剥夺人的生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权是人的基本人身权利。
(二)健康权
健康权(即健康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身权利,受到国际法和各国法律的普遍保护。我国民法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健康权是生命健康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侵权行为通常也分为三种情形:侵害生命权,即致人死亡;侵害身体权,即伤害身体完整性;侵害健康权,即损害健康,致人患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侵害健康”应当涵盖侵害躯体健康和侵害精神健康。因侵权导致被侵害人精神损害或者更为严重的情形——导致其发生精神疾病,应当属于侵害健康权的行为。
法律上的“权利”是指由法律所赋予的受到法律的支持与保障的一种力量,即所谓“法律上之力” [1]。这种力量具有支配标的物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并与“特定利益”要素相结合。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健康可以给个人带来谋生和体面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劳动能力和个人发展潜力。公民享有健康带来的上述各种好处就是公民健康权的特定利益要素。因此,健康权是特定公民依法享有健康利益的法律上之力。
健康权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与生俱得的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利益。因此,健康权受到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类法律规范的严密保护。法律支持、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就必须课以相对人以相当的拘束,即相对人的任何行为和活动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这种法律上的拘束就是相对人的义务,就是健康权的“法律上之力”所在。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精神健康权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案件提了出来,以致于成为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由于我国民法通则关于精神健康权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问题首先成为民事司法中的一个难题。针对这种情况,200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2]。是否可以认为,这标志着国家对公民精神健康权的确认?但是,关于侵权精神损害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这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医学问题。侵权行为是否造成被侵害人实质性精神损害、损害的程度、损害对被侵权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赔偿精神损害等,都需要法学界与医学界的进一步沟通。

二、健康权与公共卫生
健康权与公共卫生的关系,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健康权与公众健康权益的关系问题。从公民个人角度来说,个人首先应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珍惜健康。如果自己不珍惜健康将自食其果,别人很难对你损害自己健康的行为负责。然而,如果你的行为或者活动对他人的健康利益构成侵害,甚至造成健康损害后果,就构成了对他人健康的侵权。吸烟有害健康,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这早已被医学科学所证实。吸烟者个人不愿意放弃吸烟,别人只能给予忠告,不能强制其戒烟。但是,如果在公共场所吸烟,烟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这时的个人吸烟行为就转化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公众的健康利益),特别是保护儿童、老人、孕妇等脆弱人群和特殊人群的健康,一些国家和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民以食为天”,家家户户每天都在加工制作食品供自己和家人食用,这本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某人准备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向公众提供食品,就必须受到《食品卫生法》的约束。因此,食品生产经营对一般人来说是禁止性义务,只有那些依法经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符合食品生产经营条件并取得卫生许可的人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传染病防治也是这样,为了控制传染病蔓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某些感染严重传染病的病人必须实行隔离治疗、限制自由活动或者禁止其从事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工作。虽然传染病患者本身是受害者,本人并没有过错,但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健康利益,法律不得不作出上述对传染病人的禁止性义务规定。如果病人拒不隔离治疗或者故意传播疾病造成他人感染,便构成了对他人健康权的严重侵害,应当承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行政法律责任;根据违法性质和危害后果严重性,违法人还可能被追究其他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等)。近年来有不少媒体报道,有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和个体小企业,为了个人谋取经济上的利益不雇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这显然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的行为。根据我国《劳动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企业主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更可悲的是,在有的案例中,不但工人患上了职业病,老板自己也得了职业病。然而,不能因为老板自己也是受害者而免除其应当承担的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法律责任。
正是因为人们在从事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其行为可能对他人、对公众健康带来影响而造成公共卫生问题,才给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适当干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留下了合理空间。什么是“公共卫生”?通俗地讲,就是“公众的卫生”或者“公众的健康”。公共卫生将公众,确切地说将一定时间、空间的特定社会人群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公众健康状况的变化及其与周围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的相互关系,采取各种政策的和技术的措施,通过法治和规劝(教育)等干预手段,预防、控制和消除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和健康危害隐患,达到保护和增进公众健康的目的。由于公众健康是公众的共同利益,具体到每一个公民来说又是公民个人的健康权,所以保护公众健康就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即使是在WTO贸易规则中,也允许各国政府为了本国国民的健康利益,制定比其他国家和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的技术法规,壁垒其他国家达不到本国卫生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说明了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角色的重要性。

三、健康权与经济发展
当然,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保护水平有差异。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首先面临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卫生保护水平要受到本国国情和经济能力的制约。而且,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必须突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得到了国民共识的一定期间内,可能不得不牺牲部分其他方面的利益包括健康利益,而求得尽快发展。因此,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孤立地谈公民健康权益保护问题。
关于这一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同观点。有些发达国家认为,当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得到普遍实施。WTO规则只规范不公平的贸易行为是不够的,应当增加有关社会条款。它们主张,所有的贸易竞争者应遵守相同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方面的最低国际标准,尤其是在劳工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如建议制定国际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标准,避免成员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无视劳工保护,采用低工资、雇佣童工、以及让工人在缺乏健康和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中劳动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和贸易利益。如果缔约国不遵守国际最低标准,将被认为是“社会倾销”,可能受到包括中止贸易特权、施加配额等惩罚。这些意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站在公平、正义立场上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发展中国家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提出的社会条款要求,就将失去本国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反对在WTO中建立任何形式的社会条款,认为“社会条款”是发达国家企图抵消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较低竞争优势的阴谋,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生活水平不同,劳动成本当然也会不同。通过自由贸易实现资源的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可以增进人类的幸福[3]。这正是WTO等全球与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的宗旨。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提高劳动工作环境条件,逐渐实现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提出的各种权利。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2001年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是我国为促进和保护人权所采取的重要步骤,是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作出的庄严承诺。同年12月我国又被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员。对于国际上这方面动态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相应政策和对策。为了适应我国入世的需要,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了法规清理工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0月中国政府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这是一部保护劳动者健康,预防、控制职业病的法律。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和用人单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义务。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无疑是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劳动者健康的保护水平。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职业病防治法提出首先控制粉尘、放射性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导致的严重职业病危害。而对于职业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与职业有关的其他疾病,暂时不能纳入职业病防治法的强制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将通过调整职业病名单,扩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范围。这正符合《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要通过经济增长来创造条件而逐渐实现的要求。

四、健康权的法律保护
健康权的保护涉及多个法律部门。首先,国家政府在公民健康保护方面负有责任,我国宪法对此有多项规定。如第二十一条关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的规定;第四十五条关于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关于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以及第四十二条关于国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定等等。宪法的规定必须通过各有关部门法使之具体化。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健康权作为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权利之一,在《民法通则》中有比较详细的规定。民法的本质是为一定社会商品经济关系服务的[4],民法调整人身关系,是因为人生关系可能成为取得财产权利的前提。因此,民事法律在保护公民健康权方面有以下特点:①规范民事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健康权保护,有较强的针对性。②以纠正侵权行为为重点。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不得对另一方主体的健康权构成侵害。③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双方可以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甚至包括健康保障方面的约定。④民不告,官不究,被侵害者如果不起诉(由于缺乏知识、信息不对等或其他原因),就难以得到民法的保护;⑤采用经济赔偿的方式使被侵害人得到补偿。⑥损害赔偿一般是事后的,即只有在侵权的健康损害后果发生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民事赔偿。
刑法对公民健康权的保护力度最大。通过刑事惩罚措施,使侵害人受到法律应有的严厉制裁。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构成犯罪的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是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与保护健康权有直接关系的规定有:刑法第六章第五节关于危害公共卫生的罪刑规定,包括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传播危险、非法组织他人卖血、非法采供血和制作血液制品、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以及非医务人员非法行医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严重损害及其死亡等方面的刑事责任;刑法第三章第一节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规定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或有关健康标准的药品、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产品造成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者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严重疾患等方面的刑事责任。刑法对于健康权的保护力度虽然大,但是只有那些严重侵害健康权行为才能构成刑事犯罪,受到刑事法律的惩罚。而且,这类情况一般都已产生健康损害后果,因此对侵害者的刑事处罚和对被侵害者的保护都是事后的救济措施。
公民健康权的保护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要依靠行政法律制度。这是因为行政法律制度有以下特点:首先,行政法律规范的实施由政府行政各主管部门推动,这是行政法律规范实施的有力保障。第二,政府的行政执法是事前的,也就是说行政法对于社会的规范是预防性的。行政法的预防性规范作用主要通过政府的行政执法来实现。如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事前卫生许可制度,对于不符合生产经营食品卫生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发放卫生许可,禁止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从源头上杜绝了有害食品对公众健康的损害隐患。第三,行政法对健康权的保护具有主动性和纠正违法行为的及时性特点。法律规定政府有关执法部门根据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依法主动对管理对象进行监督,及时发现侵害公众健康的隐患,并对违法行为予以纠正,预防健康损害后果的发生。行政部门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就是行政不作为,将承担监管不力的行政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法对公民健康权的保护比通过司法救济的保护效率更高。第四,行政执法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行政部门对主管职责范围内的业务精通,因此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措施,对健康权益的保护到位。第五,行政法向社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保护网络。政府执法部门对社会的经常性监督和对违法行为的纠正,不是仅仅针对特定侵权主体和被侵害对象的个案处理,而是立足于对整个社会公众的健康保护。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即使民不告,官也究。这就是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要达到的目的。民法和刑法则主要是针对特定当事人的侵权与被侵权、伤害与被伤害,及其相应法律责任的追究。
与保护公民健康权益有关的行政法律规范主要是卫生行政法律规范。根据调整对象的不同分为:一是规范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人员从业(执业)行为和卫生服务活动,调整政府卫生行政机关与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之间的卫生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如《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二是规范药品和其他医疗卫生产(用)品的产、供、销活动,调整政府有关行政管理机关(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医药产(用)品生产经营者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三是调整政府卫生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从事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包括公民在工作、生活、学习或其他活动)发生的与保护公众健康、维护市场经济公共卫生秩序有关的权利义务关系,通称为公共卫生法律规范。如《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管理条例》等。目前我国已发布9部卫生行政法律,20余部卫生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将逐步改变我国公民健康权的保护状况,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

注:
1、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2、63页。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
3、中国人大新闻:《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其实施》,人民日报网络版,2001年5月10日
4、应松年:《国家公务员法学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2001年12月16日

江门市人事局关于《江门市直机关雇员管理试行办法》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江门市人事局


江门市人事局关于《江门市直机关雇员管理试行办法》的实施意见

江人发〔2008〕217号



市直各有关单位:

根据《江门市直机关雇员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为做好有关组织实施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雇员员额核定

为规范雇员管理,节约行政成本,雇员使用必须在核定的雇员员额内配备。雇员员额按以下原则核定:一是辅助公共管理迫切需要原则;二是精简、效能原则;三是按照编制比例核定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原则。

雇员员额核定标准由市编办、市人事局(或政府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下文同)另行制定。

申请核定和使用雇员员额的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核定雇员员额

用人单位申请核定高级雇员员额的,须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用人单位专题书面请示,经市编办和市人事局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申请高级雇员员额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工作任务要求清晰,专业性强,评价标准客观,操作性强;二是在市直机关内找不到能力相近的人员;三是可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并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或可减少重大经济损失。

申请核定普通雇员员额的,由用人单位专题书面申请,在核定比例标准范围内的由市编办和市人事局审批;超过核定比例标准范围的,经市编办和市人事局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申请的内容应包括本部门所需雇员岗位情况、拟配备雇员员额、要求配备雇员的理由等。

(二)申请使用核定的雇员员额,由用人单位向市编办提交《江门市直机关雇员员额使用申请表》(可在市人事局网站下载),经批准后,由市编办出具《江门市直机关雇员员额使用卡》,用人单位凭《江门市直机关雇员员额使用卡》办理雇员招考、增员等手续。

二、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雇员的工资福利标准,根据雇员工作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及工作年资,参考事业单位职员和工勤人员的工资福利情况及当地企业同类人员收入水平,结合地方财力状况确定。

(一)高级雇员工资待遇

高级雇员实行协议工资,设置工资底线,参考正科级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标准,上不封顶,由用人单位提出建议,经市人事局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

(二)普通雇员工资待遇

普通雇员的工资由基本薪金和年资薪金两部分组成,按月发放。普通雇员工资标准由市人事局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三)雇员的福利待遇

1、实行国家、省规定的国家机关单位工时制度,享受与本单位工作人员同等的法定假期、公休假期及有关政策规定的其他带薪假期。雇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有关待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如需支付加班报酬的,经费由用人单位自行解决。

2、雇员和用人单位按照雇员月工资的10%各自按月缴纳住房公积金。

3、雇员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4、因病死亡或非因工伤死亡抚恤待遇参照省有关规定的企业标准执行。

5、雇员除享受《试行办法》及本《实施意见》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外,不再享受公务员的其他福利待遇。

(四)雇员的工资发放办法

雇员在雇用期间其工资标准须经市人事局审核,市财政局按月将其工资划拨到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支付给个人,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和各项社保金等费用。

(五)雇员的经济补偿

雇员的经济补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雇员经济补偿额度由市人事局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核定后由市财政支付。

三、雇员招考

(一)雇员招考条件

雇员招考条件和方法,按照《试行办法》第三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招考高级雇员和专业技术岗位、辅助管理岗位普通雇员,由用人单位制定招考计划,经市人事局审核同意后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进行;工勤岗位普通雇员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向社会公开招考。

对本地紧缺专业、特殊岗位需要的人员,经市人事局审核同意,可以适当放宽年龄或学历限制。普通雇员年龄可放宽到38周岁以下,专业技术岗位普通雇员的学历可放宽到大学专科学历;高级雇员年龄可放宽到48周岁以下,学历可放宽到大学本科学历。

因工作性质不宜公开招考或专业特殊难以形成竞争的职位,由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市人事局审核同意后,可通过特招的方式办理。特招的办理程序如下:

1、由用人单位向市人事局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特招操作方案。

2、经市人事局核准后,发出特招通知书。

3、由用人单位对特招人选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测评、考核,并将测评、考核结果送市人事局审核备案。

4、组织拟雇用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并对体检合格者进行公示。

5、办理雇用手续。符合雇员雇用条件的拟雇用人员,由用人单位持《江门市直机关雇员雇用合同》及有关材料到市人事局和市编办办理合同鉴证、增员等有关手续。

(二)招考计划和信息公布

公开招考雇员,原则上一年招考2次。每年2月底前上报下半年招考计划,每年8月底前上报次年上半年招考计划,市人事局审核汇总各单位招考计划后,统一发布招考公告。

(三)考试

根据雇用岗位的实际需要,考试采用笔试、面试或专业测评等方式进行,主要是考察应试者的公共管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雇用岗位所需的素质、技能。招考高级雇员和专业技术岗位、辅助管理岗位的普通雇员采用笔试、面试或专业测评的考试方式,招考工勤岗位的普通雇员采用面试、专业测评的考试方式。

1、笔试。笔试采取闭卷方式,由市人事局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卷划定合格分数线。笔试后,按合格分数高低排列,以1∶3比例确定面试人员。

2、面试或专业测评。面试根据岗位对雇员的任职资格条件和能力、经验要求,选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专业技术岗位可采取专业测评或实际操作等方式。

(四)考察

用人单位按招考的雇员员额数量,对综合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的人员,以综合成绩得分高低为序进行考察。确定两名有经验的人事工作人员组成考察组,选择在适当位置张贴考察预告,要全面掌握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和遵纪守法及其他有关情况。考察不合格者淘汰,并按综合成绩高低依次替补考察对象。

(五)体检

拟雇用人员须进行身体检查,由用人单位统一组织到指定的综合性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有行业体检标准的按照行业体检标准执行。体检不合格者淘汰,并按综合成绩合格者的高低依次替补体检对象。

(六)公示

根据拟雇用人员考试、考察、体检的情况,择优提出拟雇用人员名单,对拟雇用人员在市人事局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

(七)雇用

公示未发现有影响雇用情况的,确定为雇用人员;公示发现有影响雇用情况的,由市人事局调查核实后,取消其雇用资格,并依次替补。通过公开招考方式确定雇用对象后,用人单位持《江门市直机关雇员雇用合同》及有关材料到市人事局和市编办办理合同鉴证、增员等有关手续。

首次雇用的雇员,由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要进行试用,试用期包括在雇用期限内。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取消雇用。

四、雇员考核

对雇员的考核,主要是考察雇员在雇用期间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雇员续雇、解雇和奖惩的参考依据。

考核由用人单位组织实施,市人事局负责监督指导。

(一) 考核内容

考核分为试用期考核、年度考核和雇用期满考核。

考核内容以雇用合同规定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内容,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和服务对象的评价。

(二) 考核等次的基本要求

考核等次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次。

合格: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尽忠职守,工作优质、高效,业务熟练,专业技术能力强,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雇用合同约定的各项任务,服务对象评价满意。

不合格:品德、业务素质较低,不遵守法律法规和组织纪律,或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不能全面完成雇用合同约定的各项任务,或服务对象评价不满意。

(三)考核的程序

用人单位成立考核工作组。

考核的基本程序是:考核对象向考核组述职、考核组提出考核等次建议、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考核结果并确定是否正式雇用或继续雇用。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并送市人事局备案。

(四)复核和申诉

雇员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向本用人单位申请复核,用人单位应在接到申请复核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核意见,并以书面形式通知雇员本人。雇员如对复核结果仍然不服的,可在收到复核结果5个工作日内向市人事局提出申诉。在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对考核结果的执行。

五、用工社会化改革

为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机关后勤保障服务,促进机关公共管理辅助及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用人单位可以将核定的普通雇员员额全部用于雇用雇员;或全部选择用经费包干“以费养事”方式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也可以将核定的普通雇员员额部分用于雇用雇员,剩余部分用于“以费养事”。

实行经费包干“以费养事”的,由市财政局根据用人单位可使用的雇员余额和市直机关雇员财政支出的平均水平,核拨后勤保障服务经费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将后勤服务外判发包劳务公司,由劳务公司根据合同约定的后勤服务自行雇用、自主管理后勤服务人员。

“以费养事”经费纳入本部门年度预算。

实行经费包干“以费养事”审批程序如下:

(一)书面申请。用人单位向市编办提出书面申请,申请的内容应包括用人单位根据核定的普通雇员员额全部或部分用于“以费养事”的理由、具体选择的方式、实施期限等,并附与劳务公司的合作意向书。

(二)审核批准。市编办根据用人单位的申请,提出审核意见。市财政局根据市编办的审核意见和市直机关雇员财政支出的平均水平核定并拨付经费。

六、其他有关事项

(一)根据《中共江门市委办公室、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江办发〔2007〕10号)精神,市直党政机关原使用的后勤服务事业编制和合同编制已取消。因此,《试行办法》实施后,原入编、占编不入编及合同编的在岗后勤服务及有关辅助人员列入雇员制管理范畴,根据不同情况,按以下方式处理:

1、原入编的在岗后勤服务及有关辅助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并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市人事局批准,可选择保留原管理方式,也可根据原工作岗位情况选择直接转为相应岗位的普通雇员,不受招考雇员的年龄、学历条件限制。选择保留原管理方式的人员,其工资福利待遇及退休后的生活待遇仍执行原管理方式,并占用所在单位核定的雇员员额。以上人员须于2009年2月底前向所在单位提出按原管理方式或直接转为普通雇员的书面申请。

2、原占编不入编及合同编的在岗后勤服务及有关辅助人员,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市人事局批准,可相应转为后勤岗位雇员或辅助岗位雇员,不受招考雇员的年龄、学历条件限制。个人不提出申请,视作放弃转为雇员,由用人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关系,并给予经济补偿。申请转为雇员的,须于2009年2月底前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个人逾期不提出书面申请的,视作放弃选择雇员制。

3、个人选择并经批准直接转为雇员的,重新签订雇员雇用合同,其工资福利待遇及退休管理按《试行办法》及本《实施意见》有关规定执行,原工龄可连续计算;同时,终止其原与所在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作经济补偿。

(二)《试行办法》实施后,部门、单位自行聘用的编外后勤服务人员及有关辅助人员,不得直接转为雇员。如用人单位需要选用这些人员作为雇员的,须按照《试行办法》及本《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在核定的雇员员额内,通过公开招考择优雇用的方式办理。

七、实施步骤

《试行办法》的有关组织实施工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1~2 月份):核查申报。用人单位要做好雇员制改革政策的宣传发动工作,对本单位原入编、占编不入编及合同编的在岗后勤服务及有关辅助人员情况进行核查清理,在此基础上,根据《试行办法》及本《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需要,提出本单位所需普通雇员员额或“以费养事”申请方案(申请高级雇员须另专题书面请示)、原入编和占编不入编及合同编的在岗后勤服务及有关辅助人员的处置方案,并附相关材料,送市编办和市人事局按程序审批。

第二阶段(2009年2~3月份):审核审批。市编办和市人事局按程序做好用人单位所需普通雇员员额申请方案、“以费养事”申请方案、原入编和占编不入编及合同编在岗后勤服务及有关辅助人员的处置方案的审核报批工作。雇员员额申请方案由市编办会同市人事局审批,“以费养事”方案由市编办审核、市财政局审批,终止劳动合同不再雇用人员的经济补偿方案由市人事局会同市劳动保障局审批。上述方案经审批同意后即可组织实施。

第三阶段(2009年3~4月份):办理其他有关手续。用人单位做好原入编、占编不入编及合同编的在岗后勤服务及有关辅助人员因终止劳动合同或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的落实发放及其他有关工作。

八、工作要求

市直机关公共管理辅助及后勤服务工作试行雇员管理办法,是我市深化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机关辅助性岗位和后勤服务岗位管理规范化的有益尝试,也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机关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按制度办事,加强监督,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确保雇员制取得成效。《试行办法》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市人事局牵头,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法制局等部门及各用人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九年一月十三日